戏曲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是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成熟于12世纪,历经800多年的发展变革,延续至今,形成了300多个剧种,流布于全国各地。一、戏曲是表现性艺术。一般的...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2472)
戏曲名词。原为地名,地处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曾是唐玄宗李隆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李隆基喜爱歌舞,精通音律。公元714年他登基后,大力提倡歌舞,曾选坐部伎子弟300人和...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216)
“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由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最初流行于浙东,也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北宋末到元末发展为南戏。南戏由民间歌舞小戏发展而来,早期出现了《赵贞女》、《王魁》等有影响的作品。南戏在北宋末及南宋就已兴盛了,但...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777)
也称“北曲”或“北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作了成熟的文学剧本。由于元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178)
随着昆山腔、弋阳腔的崛起,南戏逐渐演变形成新的戏曲形式——传奇。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戏曲史上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明初,封建统治阶级以法律手段禁止演出表现历代帝王后妃、先圣先贤的戏剧,而极力推崇宣传封建迷信、道德伦理...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207)
戏曲名词。在清乾隆年间,两淮盐务及当地官绅把各地大受欢迎的多种剧种集中到扬州排练,准备随时为迎接皇帝南巡供奉演出。当时把各剧种分为“花”、“雅”两部...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93)
“对子戏”是指由1对或2对男女角色同台共演的戏。某些地方剧种还根据对子戏的不同类型加以区分: 一折单演的称为“散对子戏”; 数折连演的称为“本头对子戏”;2对男女同演的称为“双对子戏”。此类剧目大多由小旦、小生或小旦、小丑合演,...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482)
系传统戏曲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以身穿蟒袍、腰挂玉带者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此类戏多以文剧为主,偏重表演、唱念,一般以反映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剧中人物众多,行当比较齐全,排场较大。如京剧《群英会》、河北梆子《大登殿》、蒲剧《薛刚反...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320)
1915年由梅兰芳创演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装扮方法,采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出剧目。其装扮特点突出表现在旦角方面,它以古代仕女画的人物造型为依据,结合戏曲表演特点的需要,重新设计制做一种旦角服装和头饰,此类戏是作者根据当时观众审...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267)
辛亥革命前后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内容的戏曲剧目,因演员身着当代时装而得名。时装戏分为三类: 取材于当时社会上发生的有一定影响的事件称为“时事戏”; 一些经过移植或改编的反映外国题材的剧目以及表现外国人生活的新戏称为“洋装戏”; 反...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383)
连续上演的多本戏曲剧目。情节曲折、故事连贯、内容通俗、文武结合是连台本戏的主要特点。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也曾演出过《雁门关》、《西游记》、《水浒传》等。连台本戏一般要连续上演数日。一些剧目由于上演于宫廷内部,有优厚的物质条...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378)
戏曲剧本对剧中人物的动作情节作出符合戏剧性的安排。结构也称“布局”,又称“搭架”。它在戏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往往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故汤显祖说:“结构串插,可称传奇家从来第一。”中国戏曲属于开放式结构。它有如下特点...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238)
语言是构成戏曲的基本元素。无论是戏曲的唱词或道白,都由语言组合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铺叙,戏剧冲突的形成,也都离不开语言。戏曲音乐、舞台美术、表演艺术,都得由剧本的文学语言提供根据。袁宏道云:“凡传奇,词(语言)是肉,介...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030)
根据戏曲表演艺术特点的需要,以生活为依据,经过长期舞台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虚拟、写意而又规范性很强的表演方式。戏曲表演程式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它是演员塑造人物、揭示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由于它具...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445)
戏曲表演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思想感情的四种基本手段,也是训练戏曲表演人才的4项基本功。唱功在戏曲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台词的一种形式。各个行当都可通过不同的调式、板式和各种曲牌的演唱,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555)
时间、空间处理的超脱性是戏曲舞台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戏曲舞台上从不追究时间的表现是否与生活同步,也不考虑空间的体现是否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结合人物塑造的要求,采取时间、空间自由超脱的办法使之随意变化。戏曲演...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049)
戏曲术语。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是演员扮演角色演给观众看,因此戏曲表演从不忌讳“我就是在演戏”。由于是演员演别人的事情,所以演员的感情是虚构的、假定性的,但也要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既妆何等人,即当何等人自居”地去体验...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1164)
戏曲诀谚。戏曲剧本内容的体现,离不开演员的表演艺术技巧; 而各种戏曲表演程式的运用又必须服从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的需要。比如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在天黑睡觉时的入睡姿势,表演者通过一组程式动作敏捷上桌亮相,采取屈肘托头,上身半抬...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451)
角色的总称。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根据所演不同的角色类型及表演特点,逐渐划分形成。它既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系统,为我国传统戏曲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行当起源于唐代“参军戏”。宋元...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766)
戏曲表演行当的一种。原指俊扮的男性角色的扮演者。因艺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后又出现勾脸的老生和勾脸的武生。以京剧为例,生行可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类型。老生主要扮演男性中的老年角色。其中包括安工老生、王帽老生、做工老生、靠...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