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具有极端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包含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哲学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4242)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它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从抽象度和涵盖量来看,哲学处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级。哲学还包括: 自然观,...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1059)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的、总的看法。它是人类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科学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以及人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看法的总和。世界观涉及的基本问题有:世界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由此划分出唯物主义...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576)
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关于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哲学方法论。适用于多门科学,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仅适用于一门具体科学的方法原则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哲...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495)
亦称哲学最高问题或根本问题,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首次对此作出明确表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801)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观点。古代不可知论表现为怀疑论和相对主义。怀疑论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皮浪。他否认人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主张放弃认识和判断。相对主义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他否认事物...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455)
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心主义对立的哲学体系。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并先于意识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唯物主义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1219)
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近代初期,在欧洲被称为唯灵论或有神论。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开始使用唯心主义一词。18世纪,康德称自己的认识论为“先验唯心主义”。尔后,唯心主义术语在欧洲通行起来。唯心主义的共同本质是认...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757)
是关于世界有几个本原问题的哲学学说。一元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一元论术语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弗创造的。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将它作为哲学术语使用。哲学史上有两种对立的一元论: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281)
是对世界有几个本原作出不同回答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与一元论相对立,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种性质不同,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他认为,宇宙有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359)
亦称世界,系时间空间之总和,天地万物之总称。《淮南子·齐俗训》云:“往古来今为之宙,四方上下为之宇。”人们对宇宙的总的根本看法称宇宙观,也即世界观。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肯定宇宙是无限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说:“宇之表无极,宙之...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270)
哲学的基本范畴,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类的物质观经历了逐步深化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由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构成。这种物质观具有直观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就坚持世界的...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848)
现代哲学和科学的重要概念,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结构、秩序和关系组成的整体。系统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已见雏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得到运用。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使系统论的观点得到发扬。1948年,美籍奥地...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520)
现代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概念,通常指消息、情报和知识等。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了信息论,标志着人类对信息的认识达到新阶段。现代社会中,人们认为,信息、材料和能源是组成人类物质文明的三大要素。关于信息的本质,众说纷纭,有不下几十...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688)
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概念,表征物质结构具有某种次序和等级关系。任何事物都可按某种次序分解为若干要素。性质和运动规律相同的要素构成结构中的同一层次。低层次要素按一定秩序排列组合,形成高层次,以此类推,以至无穷。同样,高层次可按一定...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233)
标志物质存在形式的哲学范畴。空间是指物质自身的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物质的位置、规模和体积,其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物质本身的持续性,表现为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其特点是一维性。时间和空间一起构成四维连续区。人们对...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626)
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与物质既对立又统一的精神现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具有3个决定性的环节: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反映特性。 (2)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553)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谈话的艺术。辩证法作为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曾经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派别间争论之风盛行。...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1173)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超经验超形体的对象的哲学学说,一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是古希腊罗德岛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为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为《物理学之后》。这部著作专门研究超感性超...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1046)
运动是标志事物和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对运动具有不同的看法。唯心主义从精神第一性出发,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运动是某种客观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太极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是...
[详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政治·法律》
字数(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