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儒学是儒家初创时期形成的理论形态。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学说,战国时期孟了、荀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秦末汉初《易传》、《中庸》、《大学》对孔子学说的阐发,这些都属于古典儒学的范围。古典儒学奠立儒家的理论基础,形成基本思想和学术...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9723)
秦统一之后,法家思想一度占了上风,百家争鸣的局面宣告结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代秦而立,刘氏王朝鉴于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重新调整意识形态,使儒学又获得抬头的机会。小吏出身的刘邦本来不喜欢儒...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7391)
从魏晋迨至隋唐,儒学虽仍被立为官学,可是已失去其在思想界的独尊地位。儒学与佛教、道家竞长争高,从佛道两家吸收思想材料来丰富自身,成为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魏文帝以后,“九品中正”制代替了汉代的经术取士制度,经学不再成为猎取...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5747)
自汉代儒学复兴以来,大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义理之学,另一个是考据之学。前者由今文经学开启,后者由古文经学肇端。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比较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它虽开展了义理之学,但因其喜欢借天的名义立说,终于流...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6725)
考据之学为汉代古文经学所开启。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意从文化传统的角度阐发儒学。但是,由于古文经学家未能同谶纬神学划清界限,限制了考据之学的发展。考据之学的长足发展是在清代。清代考据之学亦称“朴学”,因其打着恢复汉代古文经...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4453)
老子的姓名字号,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老子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曾做过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接受过孔子询问古礼的请求。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的...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3330)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博学善辩,常用寓言阐述玄妙的哲理。著书10余万言,现存《庄子》33篇。汉以后将《庄子》分为内篇(7种)、外篇(15种)和杂篇(11种),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己的著作,...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1525)
道教所谓的“道”,从宗教教义上讲,源于古代神道设教的“神道”。《周易·观卦象辞》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中庸》有:“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遣,使天下之人,斋明盛...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4699)
汉魏五斗米道、太平道虽奉老子《五千文》为教典,但并没有本《老子》之说建立宗教,以及宗教理论体系。魏晋老庄之学复兴,掀起清谈、玄学之风。政局动荡,环境恶劣,“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安身立命之道,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5862)
唐代道教 隋朝末年,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天道改,老君子孙治世”、“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政治谶语。这些谶语,一方面动摇了隋朝统治,统治者因之下令“尽诛海内凡李姓者”,加速了社会的动乱。另一方面,有志之士也利用这一谶语大造政治舆论,...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9095)
北宋消亡、南宋偏安政权建立后,黄河流域的大片国土沦于金人之手。金政府为了统治北方民众,先立宋太宰张邦昌为楚帝,不久被篡。又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府。刘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耻厚颜地以“子皇帝”的身份处处取悦金朝统治者,因此遭...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4038)
明代正一教 以光复唐、宋汉民族统治阶级政权为己任的明王朝,虽然没有像唐、宋诸帝那样,利用道教神化皇族统治,推崇道教为国教,但从其维护封建纲常、皇权利益的需要以及鬼神崇拜的信仰出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唐宋崇道的殊制,特别对道教正...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2981)
中国佛教在基本教义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的原有说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三法印说、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等,其教规分为小乘戒和大乘戒。四谛说指四种佛教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讲人生就是痛苦。佛教对苦又有种种...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1972)
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具体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文献中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传说就有八种之多,一般以汉明帝永平(58~75)年间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当时中国流行黄老方术,佛教也被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而来自...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9057)
隋唐时期形成的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和密宗等宗派,除禅宗之外,都以一种佛典为主组织教义,依佛所说的言教而立宗。天台宗因创始人智在浙江天台山创立而得名,又因其教义以《法华经》为依据而称法华宗。其传法...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7339)
禅宗自称不依佛的言教立宗,而是传佛心印,以心传心,将自己判摄为教外别传,而与教下诸宗有别。禅宗因其用禅定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行而得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而称佛心宗。其传法世系分西土和东土两部分,西土28祖,以释迦牟尼的...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8351)
中国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丛林清规、丛林制度、殿堂设置、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等。丛林清规是规范僧众生活的各种戒律,这里特指除大戒、菩萨戒等一般戒律之外而制定的其他规范。百丈怀海曾作《百...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2684)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在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分支。除在西藏地区流行外,还传入蒙古、土、裕固、怒、锡伯和纳西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邻近一些国家。公元7世纪左右,西藏从中国内地和印度传入佛教。佛教在西藏的...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6123)
与词、曲相比,中国的诗歌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它兴起得早,且经久不衰,青春长在。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语言产生后不久。《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可见在原始劳动中的劳动号子就...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3437)
这一时期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其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五言诗由成型到繁荣,七言诗由滥觞到初步发展,杂言的歌行体及五七言四句的小诗也趋于成熟。新兴的声律学逐渐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为唐以后的近体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包括...
[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字数(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