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名词。意为佛出现于世,为世人开示说法,使众生转迷为悟,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诸佛世...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26)
即“一宁”。...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0)
教义命题。出自《大般涅槃经》。南本《涅槃经·如来性品》说:“我者即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明了……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417)
简称《大秘密王曼荼罗经》。密教仪轨经典。宋天息灾译。五卷,共十品...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04)
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宝箧印经》、《宝箧经》等。密教陀罗尼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宝箧印陀罗尼法。另有宋施护异译本,题《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一卷。藏译本由慧照(Vidyakaraprabha)、天主护(Deverdraraksita)译,...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315)
密教经典。宋法贤译。一卷。属持明密...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57)
简称《安像三昧仪轨经》、《安像三昧经》。密...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67)
即《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26)
即《佛说一切如来顶轮王一百八名赞》。...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34)
简称《真实摄经》。密教经典。共三译:(1)唐金刚智节译,题《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简称《金刚顶略出念诵经》、《金刚顶经略瑜伽》、《金刚顶略出经》、《略出经》等,四卷;(2)唐不空节译,题《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889)
即《大乘同性经》。...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24)
即“正量部”。...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2)
教义名词。亦称“一切诸法”。泛指一切现象。由于角度不同,对其界说亦有差别。《大智度论》卷一一说:“一切法者,识所缘法。”又说:“智所缘法,是一切法。”即包括世俗认识、思考的对象和佛教智慧观想的对象。或以二分法概括之,如色法、无...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357)
见“六无畏”。...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6)
日本佛教真言宗支派之一。由马场觉心(1889—1962)开创。据传,觉心在长崎山求道修行时,得到释尊的启示,遂于1927年在四王司山始建大王寺,化导有缘众生。初归属...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200)
见“大藏经”。...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0)
佛教音义书。①亦称《玄应音义》。唐沙门玄应(清人避讳,多写作元应)著。二十五卷。《大唐内典录》卷五作《众经音义》十五卷,《开元释教录》卷八作《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全书从四百五十四部大、小乘经、律、论中选取词语,依《经典释文...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526)
中国佛教华严宗判立...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29)
教义名词。佛教智慧的一种。就广义讲,与“萨婆若”同,指无所不知的“佛智”。又为“三智”之一,相对“一切智”言。有时特指用佛教义理对现象个性之认识,如《大乘起信论义记》卷六:“以无明尽故,显照诸法,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二...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384)
教义名词。密教指om(唵)字,亦称“百光遍照真言”,以一切真言中最为上首,故名。《大日经·百字生品...
[详细]
《佛教大辞典》
字数(129)